一起凉皮案引出的市场监管“组合拳”---钟楼区对凉皮、豆制品和血制品实施溯源管理
“这样的凉皮吃得放心!”昨天上午,家住清潭新村的赵女士走进清潭菜场,想为女儿买些凉皮炒个菜。在李秋明的豆制品摊位前,她发现,这里的凉皮有了外包装,还贴了标签,标签上标明了配料、净含量、保质期、生产地址、电话等14项信息。她不知道的是,在市场管理办,凉皮供应商的营业执照、QS认证、质检报告等已归档,消费者随时可查。
几元的凉皮为何如此“兴师动众”?原来,从本月开始至10月底,钟楼区15个标准化菜场、凌家塘市场将全面升级对凉皮、豆制品和血制品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索证索票溯源管理制度。这套监管“组合拳”起源于一起凉皮案。
今年7月,钟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举报,凌家塘市场的凉皮大多系周边黑作坊生产,生产条件恶劣不说,凉皮内含有大量非法添加剂,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举报引起了该局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执法人员迅速对凌家塘市场内三个凉皮批发商的凉皮进行了取样送检。省理化测试中心的检测结果让人震惊:三份凉皮样品含铝均严重超标。
经过排摸和前期掌握的情况,执法人员发现,凉皮、豆制品、血制品等颇受黑作坊业主“青睐”。凌家塘市场共有6个凉皮批发商,在监管部门建议下,市场方率先对凉皮“开刀”。记者在一份《凌家塘市场五小食品经营信息登记表》上看到,一对李姓夫妇经营的凉皮、年糕、豆制品摊位,市场方收集归档了23页资料。厚厚一沓资料中包含夫妇二人的身份信息、家庭地址,以及经营产品的生产厂家、地址、许可证、营业执照、检验报告等等。“这些资料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张代销证明。”凌家塘市场经营管理部孙剑经理介绍说,李姓夫妇销售的凉皮、年糕、豆制品,分别由三家生产企业开出了代销证明并盖有公章,这相当于法律责任承诺书,未来一旦执法部门抽检到不合格商品,市场、政府部门将依照新《食品安全法》追究批发商、生产企业的法律责任。
孙剑说,到10月底,市场内56个豆制品批发商、2个血制品批发商将全部按照这一模式进行管理。他认为,批发市场的篱笆扎紧了,零售市场的篱笆也不能松,否则,黑作坊的产品照样有销路。钟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昨天,在人声鼎沸的清潭菜场,8个豆制品摊位前的顾客不少,豆腐、百叶卷、油豆腐、凉皮都是消费者喜欢的菜。市场经理查志雄介绍,市场上的凉皮、散装豆制品大都来自正规食品厂,市场方除了要求每个摊位每天做台账,对涉及的食品生产企业,市场方有专人建档,收集许可证、营业执照、检验报告等材料。他说,市场方每周查看一次摊位台账,核对进出货数量,杜绝不合格食品流入。查志雄说,出于食品安全考虑,从11月开始,菜场上将不再出售散装血制品。
为市民提供放心食品不光是口号,更需要行动。钟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周福成表示,各大菜场每天的凉皮、豆制品、血制品销量都很大,但之前的监管措施并不严格,导致趋利的黑作坊业主闻风而动,提供的有害食品甚至进入了大型批发市场。联合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对这三类食品专项整治,体现了市场监管部门的决心,一方面要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物价稳定,另一方面也要维护合法生产经营者的权益,力争做到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三方共赢。
童华岗13813585755
【本文为转载自常州日报15年9月30日A4版,江苏科佳软件不对文中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本文观点负责。】
